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政务  >  新闻发布会

【实录】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专场

 2019/10/11/ 10:50 来源:平凉日报微信

  10月10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市委外宣办主任   杨志清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市教育局专场新闻发布会。70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方面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启寿先生,市政府督学、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朱怀太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作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甘肃日报、甘肃省广电总台、每日甘肃网和平凉日报、平凉市广播电视台、平凉新闻网、平凉广电网、中国·平凉门户网、平凉发布、崆峒区融媒体中心等省、市、区媒体的记者、编辑,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请牛启寿先生作介绍。

平凉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牛启寿

  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平凉市教育局向莅临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平凉教育事业发展的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平凉教育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凉教育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历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伟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现义务教育“一无两有六配套”(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配套宿舍、灶房、围墙、厕所、大门、操场),九十年代中期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2011年“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国家验收,2018年在甘肃陇东南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教育质量逐年攀升,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教育改革发展开启新征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教育普及基本实现。1950年,全市共有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40人;小学586所,在校学生3.94万人;中学7所,在校学生1600人,其中初中600人、高中1000人。至2018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7.7万人,其中幼儿园6.9万人、小学15万人、初中7.6万人、普通高中4.8万人、中职2.3万人、普通高校1.1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99%,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04%,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8年的10.4年,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

  二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全市共向高校输送各类人才30.3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高考录取规模来看,1977年全市高考录取188人,2019年全市高考录取21558人,录取人数是1977年的114倍;从高考录取率来看,1977年全市高考录取率为1.8%;2019年全市高考录取率为88.3%,录取率提高86.5个百分点;从名优学生的培养来看,2019年全市北大清华录19人,一本录取4370人,一本录取人数是1977年录取总数的23倍。相比2012年,一本上线率由7.5%增加到23.8%,增加16.3个百分点。

  三是教育公平显著改善。一方面是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农村学校“温暖工程”、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等重大工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九之初,农村教育“土台子,泥孩子”的面貌彻底改变,农村最美的建筑在学校,最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校园环境、食宿条件、教学设施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是群体差距不断缩小,学生资助实现全学段、各类学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面覆盖”,自2007年新资助政策建立以来,全市累计落实各类资助资金27.29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69万人次。2018年度共落实资助资金4.1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30.11万人次,“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的目标变成现实。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80%以上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先后建成4所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

  四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通过政府办学、村社集体办学、企业办学、企事业单位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创办了一批托儿所、学前班、幼儿园以及超过1000所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相继建成平凉教育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第一所高职院校。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27所,其中幼儿园868所、小学779所(另有教学点265个)、初中134所、普通高中29所、中职学校11所、普通高校2所。历经70年发展,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中小幼教育纵向贯通,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立体交叉,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充分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平凉教育70年来呈现出的特点:

  一是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平凉教育实现“两基”达标,“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但随着平凉城市扩容,中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基础教育总量明显不足。自2000年至2012年,平凉中心城市人口由22.27万人增长到30万人,增加近8万人,平均年增长0.7万人,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数增加近2万人。2013年,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出台《平凉中心城区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及建设规划(2013—2020年)》,正式启动中心城市学校布局优化调整。6年来,共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职学院1所、基础教育学校3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000多个。201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平凉一中新校区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0.22亿元,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将于2020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动形成了平凉中心城区教育“新地图”。同时新建了一大批公办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进一步盘活了中心城市教育布局,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各县(市、区)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静宁教育园为标志的城镇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全市义务教育城镇化率超过50%,一半学生在城镇接受义务教育。

  二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经验走向全国。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学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活力不强的问题日益突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本着“办好农民家门口学校”的理念,按照“抬高底部、补齐短板、倾斜薄弱、提高质量”的原则,出台了《关于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意见》,通过经费扶持、师资统筹、课程改革等多种途径,建立了扶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长效机制,稳定了农村学校生源,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培育了一批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有3名教师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2名校长获得马云乡村校长奖。2016年10月,第二届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在平凉召开,总结推广平凉市的经验,形成了共建“小而美、小而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平凉共识”。2017年12月,全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场会上,崇信县作为全国4个提供先进典型的地区之一,通过现场播放视频方式分享了小规模学校办学和小班化教学的成功经验,引起了教育部高层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关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媒体多次报道平凉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经验。

  三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取得重大突破。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在我市一直处于空白状态。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基础上,筹建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束了平凉无高校的历史。“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平凉医专升本,将全市2所全科医院划拨平凉医专管理,2015年6月平凉医专晋升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甘肃医学院,为省属全日制医学类本科院校。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儿科学、助产学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医学影像技术11个专科专业,现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7462人。针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教育层次不高的现状,201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平凉师范、平凉农校、平凉工专、平凉体校筹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在平凉中心城市文化教育区征地600亩启动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校舍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2015年省政府批复设置,2016年教育部备案正式招生。设有教育、医学、管理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机电工程、生物化工等七个系和思政、体育、艺术三个部;附设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专,另有附属医院和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两个实体。共开设30个专业,在校生8300多名。“一本一专”两所院校的建成,标志着我市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本科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提升了我市的教育标杆,提高了平凉城市综合竞争力,拉平了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差距,使我市成功跻身甘肃高等教育大市之列。

  四是职业教育质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市战略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政府统筹,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层次,逐步完善教育体系,构建了“市办高职、县办中职、市县统筹、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陕甘宁三省区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确立了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发展高地、职业教育扶贫高地、青年学生就业创业高地的工作思路,各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校企合作、通用技术培训以及就业创业实践,先后建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1所、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2所,庄浪、静宁两县成功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市、县、校三级技能大赛,积极组队参加全省技能大赛,近6年来,在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市始终保持在全省前三名,2017年、2018年获得全省第一。在初中毕业生持续减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我市中职学校每年招生稳定在1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5万人左右,职普比达到4:6,教育质量和影响力处于全省领先位次。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依托各职业院校先后建成通用培训平台70个,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8万人次,让广大农民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去年以来,各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6300多人,让众多家庭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我市先后在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组织的教育扶贫论坛、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论坛上做交流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2018年底,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教育精准扶贫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在会上特别介绍平凉工作经验。

  波澜壮阔的70年,平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市向教育大市的跨越、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的跨越、从资源匮乏到均衡发展的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民生大幅改善,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正在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

  市委外宣办主任   杨志清

  感谢牛局长!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按照惯例请先通报一下所在媒体名称。请大家提问。

  甘肃日报 每日甘肃网记者提问:每年秋季开学,幼儿园“抢号”入园都是群众非常关注的热点,请问平凉市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如何进一步破解中心城区“入园难”问题?

  平凉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牛启寿

  总体看,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需要明确的是,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入园难”问题是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共性问题,也是全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努力补齐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先后实施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平凉市中心城区幼儿园建设三年计划(2018-2020年)》、《平凉市推进农村幼儿园日托制工作方案》,加快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步伐。自2011年以来,累计筹措资金5.8亿元,新建、改建幼儿园667所,新增幼儿园650所,在园幼儿比2010年增加了3.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0年的42.7%提高到现在的92.99%,提高了50.3个百分点。乡镇中心园覆盖率达到了100%、行政村幼儿园覆盖率达到了52%、贫困村幼儿园覆盖面达到了61%,全市基本实现了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就平凉中心城市来说,自2011年以来,市、区政府投资7300万元,先后新建、改扩建了8所公办幼儿园,小区配套建成10所幼儿园,平凉中心城市幼儿园总数由2010年的14所,增加到8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由2010年的3所增加到11所,在园幼儿由2010年的4556人增加至13228人,在园幼儿增加到3倍,中心城区“入园难”得到有效缓解,学前教育得到很大的普及。但是,目前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中心城市公办园数量少、普惠民办园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小区配套园建设进程缓慢,以至于出现一些公办幼儿园“一号难求”的情况。

  如何破解中心城区“入园难”问题?这是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一是要继续扩大平凉中心城市学前教育总量。重点要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市教育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平凉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积极协调各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统筹治理小区配建幼儿园。当前,平凉中心城区共有200个小区,其中1000户以上小区26个,1000户以下的小区174个,2010年以来规划许可城市幼儿园23所,其中公办园6所,小区配建幼儿园17所。配建幼儿园中,有6所幼儿园已经开园招生,其中2所幼儿园移交区教育部门开办公办幼儿园,4所幼儿园已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还有11所小区配建幼儿园没有开园招生,其中已建成3所,在建8所,我们要通过努力尽快让这些幼儿园建成开园,极大程度缓解中心城区“入园难”问题。二是要提高普惠幼儿园办园质量。要按照市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指导各县(市、区)根据区域划分片区,每个片区内以公办示范园(中心园)为龙头,选派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公办园业务园长和骨干教师担任薄弱园业务园长,通过“送教入园”、“跟班带教”、“岗位练兵”、“随园观摩”等活动,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带动帮扶薄弱园不断提升保教水平,规范民办园和薄弱园管理,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均衡发展。三是要强化幼儿师资保障。近年来,全市新建幼儿园多,幼儿教育专业教师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全省没有独立设置幼儿园教师编制,要采取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省级统一招录、特岗教师招聘、幼儿园聘用、巡回支教等多种方式,补充学前教育师资,保障学前教育发展需求。要大力开展幼儿教师在岗培养培训,把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划,开展“以国培和省培计划为重点、市县自主培训为依托、选派考察学习为补充”的学前教育教师培训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新建园、民办园保教水平,提高群众认可度,缓解入园压力。

  平凉日报社记者提问:教育部提出,2020年要基本消除大班额,请问平凉市是否也存在“大班额”问题?如果有,将如何实现消除大班额的目标?

  市政府督学、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  朱怀太

  我市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由来已久,从小学到初中比较普遍,尤其是城区小学更加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镇涌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班额”现象日趋严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这种现象不仅制约着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对城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突出。

  消除“大班额”的工作,我们从2016年就着手在做,已经分县区、分年度制定了具体的目标任务,计划到2020年底,全市整体实现无56人以上大班额的目标。主要措施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一是统筹,二是规范,三是提质。

  统筹,就是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重点要解决“城市挤”的问题,核心是增加学位。各县(市、区)要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情况,建立城乡学校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优化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城镇化规划预留足够的学校建设用地,合理规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既不能盲目建设城镇学校,也不能盲目撤并乡村学校。就平凉中心城市来说,东城区要规划新建2所初中、3所小学,改扩建泾滩小学;西城区要新建1所初中,1所小学。同时,要充分利用平凉一中、信息工程学校迁建等闲置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空间。

  规范,就是要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办学行为。一是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遏制“择校”导致的大班额。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按规定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生源范围和在校生规模,禁止择校和跨区域招生;二是全面实行阳光分班,遏制“择班”导致的大班额。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全部实现阳光分班,禁止义务教育学校办重点班、特长班,保障每名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是严格落实学生学籍管理,遏制借转学之名变相择校,规范转学条件和程序,严把转学入口关。

  提质,就是提高质量,稳定生源。要通过城乡一体化管理、实施学区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师资配置、利用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向农村初中和城镇薄弱初中倾斜等方式,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合理分流学生,稳定普通学校生源。

    省广电总台驻平凉联通工作站记者提问:据了解,我市部分县区家长陪读现象比较严重,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市政府督学、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  朱怀太

  家长陪读现象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一部分家长选择在城镇务工,学生随迁到城镇学校,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照料孩子生活学习。目前,我市在校外住宿学生有38265人,大多由家长陪读,这个现象在庄浪、静宁两县更为严重。家长陪读,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一是提高了教育成本、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束缚了家庭劳动力,阻碍了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发展;三是造成大量农村学生向城镇学校转移,导致城镇学校越来越挤、农村学校越来越空,破坏了农村教育生态。

  破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校外住宿学生返校住宿,让他们住得好,吃得好,这样才能让家长放心,让他们腾出手来发展生产,劳动致富。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寄宿制学校建设,依托项目建设,积极改善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

  一是落实专项资金,加强食堂建设。2011年以来,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食堂专项,共投入资金21252万元,新建食堂181个,总建筑面积11.49万平方米,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学生就餐问题。二是实施温暖工程,解决宿舍取暖。2016年在全市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温暖工程”,累计投入8382.12万元,完成193所学校电采暖设备安装,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学生宿舍冬季供暖问题。三是结合全面改薄,改善生活条件。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26770.3万元,为30所中小学新建改建食堂13481.41平方米,为84所中小学新建、改建学生宿舍122650.01平方米,消除了大通铺现象,实现一人一床,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学生生活条件,先后有7000多名校外寄宿学生回到校内住宿。2019-2020年,我们计划在全市95所学校实施寄宿制建设,概算投资26268万元,届时将能保障所有农村中学有寄宿需求学生到校内寄宿。

  除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之外,还需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要积极引导,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对学校食宿管理感到认同,感到放心,让他们自觉把孩子送回学校住宿。二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学生管理,制定完善学生日常生活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安全与卫生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校长、生活指导教师等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要求,通过规范化、人性化、个性化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平凉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刚才听了您的介绍,平凉市在扶持农村小规模学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请问,今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趋势如何?面对生源逐渐减少,怎样保障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平凉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牛启寿

  农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市教育的短板。当前,我市共有小学816所,其中村小学661所(不含257个教学点),学校数占全市小学总数的81%,学生数占全市小学学生数的50.7%,这充分说明我市大面积的小学教育仍然在乡村。办好乡村学校,一能减轻农民教育负担,二能满足学生就近上学,三能缓解城镇学校办学压力,四能全面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五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有孩子的地方就应该有教育。关于小规模学校今后的发展,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小规模学校不是一个过渡形态,也不是伴随教育现代化而即将消失的落后形态,它满足着农村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弱势家庭的教育需求。当然,由于小规模学校过于分散和偏僻,所以改造和提升非常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关注,更需要扶持,要根据各县(市、区)教育的结构、特点和规模,把建设目标锁定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把重锤敲在乡村小学的建设和提升上,把突破点放在优化师资、改善条件、提升质量上,努力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要统筹布局规划。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要合理统筹县域教育资源,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设置村小学,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要在乡村设置低年级学段的教学点,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要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只要有一个孩子,学校的门就不能关,课就不能停。 二要改善办学条件。要本着“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缺什么,补什么,保障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改善生活卫生条件,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要在经费上予以倾斜,不足100人的学校,按照100人核发公用经费,保障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三要强化师资建设。推动教师岗位配备向村小倾斜、教师评聘向村小倾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两类学校适当倾斜,将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重要条件,多种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四要提高办学水平。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网络,依托乡镇中心校和城镇优质学校开展网络教研和“专递课堂”远程互动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市委外宣办主任   杨志清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进行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会后可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