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政务  >  焦点推荐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武山:“四类课堂”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心田

 2022/12/01/ 16: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白永萍 通讯员杨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武山:“四类课堂”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心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通讯员 杨 璟

  初冬的武山,天气微寒,但当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却热度不减、持续升温。

  连日来,武山县不断创新形式,用活“理论课堂”“红色课堂”“在线课堂”“田间课堂”四类课堂,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一股清泉,浸润着大家的心田。

  “理论课堂”让主题宣讲实起来

  作为基层干部,武山县四门镇党委书记韩伟斌既是践行者,又是宣讲员,他将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都融入日常工作中。

  “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实践活动。”韩伟斌说,以集中学、讨论学,点对点、面对面的形式,把政策解读与群众身边生产生活变化结合在一起,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递到群众心间。

  据了解,武山县各部门各单位还依托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专题党课、三会一课、干部讲堂等形式,创新用好用活“学、研、测”等载体平台,切实抓好干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狠下功夫,做到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

  “红色课堂”让学习教育热起来

  近日,武山县鸳鸯镇组织当地党员干部群众走进费家山红军长征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寻访红色印记,汲取奋进力量,大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现场谈体会、谈感受。

  “这次参观学习,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细心、耐心,真正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落实在行动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鸳鸯镇人大主席徐新宇说。

  武山县结合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到县里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瞻仰红色遗址、聆听党史故事、重温红色历史。并邀请老党员、老战士和先进模范等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践行担当作为。

  武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武山县充分利用“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开设了“红色课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有机融合,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广大干部群众既能接受红色教育,又能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线课堂”让学习渠道广起来

  党的二十大主题是什么?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近日,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吴立东在忙完工作后,第一时间打开新武山客户端,积极参与线上答题活动。

  吴立东告诉记者,自己除了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外,每天还会通过客户端、网站等,看视频、做笔记,并通过线上答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

  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武山县创新宣传载体,在新武山客户端开通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答题,组织全县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答题活动,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武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弘彦介绍道,武山县探索“新媒体+理论宣讲”模式搭建理论宣讲云平台,开设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专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党员微信群、“微支部”等新媒介,每日更新学习内容,及时推送学习资料,构建起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在线课堂”,方便广大干部随时随地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田间课堂”让党的理论活起来

  冬日的龙台镇董庄村暖意融融,在休闲文化广场“民乐亭”里,老党员董尚荣正和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聊变化、谈民生、话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咱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富民产业蓬勃发展。”董尚荣说,我们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距“民乐亭”不远处的村民议事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也正在进行。董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晓军结合村情实际,以“拉家常”的方式为大家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

  质朴的语言,接地气的学习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聆听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这种宣讲形式,不但听得懂、坐得住,而且记得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武山县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相融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凝聚干事创业合力,切实把学习贯彻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