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政务  >  人大·政协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吴季骅(香港):腾空落有马蹄印

 2024/02/01/ 15:47 来源:甘肃政协发布

  朋友们,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辽阔的西部高原、投向千里河西走廊张掖,会被一处风光秀美、文化厚重的神奇之地所吸引,圣洁的雪山、辽阔的草原、碧绿的森林、高悬的瀑布、烂漫的山花,组成一幅幅撼人心魄的山水画卷;天马神迹、千年古刹、彩塑飞天、精美石窟,诉说着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这里坐落着祁福圣地、清凉夏都——马蹄寺。

  马蹄寺地处祁连山北麓、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中部,交通区位优越,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佛教文化于一体,中国西部少有的高品位综合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

  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无数次的斗转星移,经久不息的地壳运动,让马蹄寺风景名胜区富集了雪山、森林、草原、瀑布、河流等雄浑壮美的地貌景观。数千年的王朝更迭,几十个民族的迁徙融合,东西文化的交流汇集,儒学大师郭瑀开窟传道、西藏高僧萨迦班智达讲经说法、九世班禅和三世达赖驻足朝拜,为马蹄寺赋予了丰富厚重的文化记忆。大自然以其从未有过的慷慨将无数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奇迹般地交织在一起,做了一次无比奢华的全景展示。

  “丝绸西去,佛教东传”。从北凉算起,经历了汉、匈奴、鲜卑、回鹘、吐蕃、蒙古等众多民族融合,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宋(西夏)、元、明、清等各朝各族人们的修建,马蹄寺石窟群成为历史文脉融合延续的见证。这个集石窟艺术、佛教文化、祁连风光、裕固风情为一体的绝佳去处,不论是人文、还是自然,不论是心灵、还是信仰都会令人耳目一新。马蹄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胜地三大艺术宝窟,宛如一串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延续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黄金带上。

  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西汉初年,这里是匈奴阿育单于的避暑胜地,《甘镇志》记载有“神骥足迹”之传说。在今天的马蹄殿中心柱前左侧地上有一凹陷酷似马蹄的印迹,传说为天马所踏:一日天高云淡,丽日当空,格萨尔王骑一匹天马路过这里,天马被马蹄山一带的美丽风景所吸引,就想在此停留,马蹄刚一落地,格萨尔王就紧勒马缰,天马再次腾空而起,后蹄在山岗一块石头上蹬出一个深深的蹄印。格萨尔王是吐蕃部落的首领,他一生戌马,降妖伏魔,弘扬佛法,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00多个部落,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当地百姓将蹄印当成吉祥物顶礼膜拜,慕名而来的僧侣在这个地方建造了马蹄寺。

  在这里,生活着我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以及藏族等少数民族,景区演艺中心《格萨尔文化》演艺剧目,再现了藏民族英雄的传奇史诗。手抓肉、酥油茶、青稞酒等特色餐饮和民族歌舞表演、赛马大会、祭鄂博、晒佛、踏雪、顶杠子等活动,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看惯了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不妨来到灵秀马蹄寺,放缓脚步,感悟丝路文化的厚重、探寻地貌景观的神奇、体验裕固家园的豪迈、感受盛夏酷暑的清凉、乐享冰雪运动的激情,体验不一样的四季变幻。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在马蹄寺留下了许多踪迹和诗章。明人有《咏马蹄寺》七律一首:“古刹层层出上方,云梯石蹬步回长。金神宝相莲开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烟腾禅出空,花飞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说无生活,回首音尘意自忙”。登高极目远眺,这是一幅无边的山水画,这是一曲壮美的交响乐,这是一首无言的古诗词,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妙的传说,收获的喜悦,动听的歌曲。马蹄山,一座伟岸雄浑的山;马蹄石,一段令人浮想联翩的传说;马蹄寺,山水共石窟一色!怀抱一颗淡然之心,慈悲之心,随遇而安,遇那千年的沧桑,遇那信仰的坚韧,遇那古刹的幽静,遇那大佛的微笑,遇那自然的美好。

  历史把曾经的辉煌留给过去,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马蹄寺在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上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凭借“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劲东风,马蹄寺正在绽放新的灿烂。

  (作者为甘肃省政协住香港委员,文中采用了有关官方和个人的资料,在此鸣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