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美的刘家峡
——省政府新闻办首场企业沉浸式新闻发布会走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您知道吗?黄河治理是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自1968年刘家峡水电站蓄水,黄河再没有发生大的水患。”
“您知道吗?自刘家峡5台机组全部投运后,西北地区用电紧张的问题基本解决。”
“您知道吗?刘家峡水电厂每年冬春还助力黄河内蒙古段防凌,每年春灌期为下游农业生产补水8亿—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1600万亩。”
6月10日,在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室的电厂沙盘前,刘家峡水电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宣讲员胡素鸾问出的几个“您知道吗”,立刻吸引了现场的记者,关于黄河的故事、刘家峡的故事,徐徐展现在面前。
当天,省政府新闻办在刘家峡水电厂举行首场企业沉浸式新闻发布会。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沉浸”到刘家峡水电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行采访。
进入展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还原了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的历史场景。
1958年9月27日,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刘家峡水电站动工兴建。
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创造了新中国水电工业史上“七个第一”,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
2021年6月19日,刘家峡水电厂获批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进入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呈现全厂机组出力数据。
“现在正值中午,全厂机组每小时出力40万千瓦,明显少于满发时的135万千瓦,我们正在配合河西新能源调峰。”值班人员说,作为甘肃电网重点调峰电源,刘家峡水电厂会在白天关停部分机组,把电量外送空间留给风、光电,而夜晚则增开机组,弥补风、光电缺口。紧跟“双碳”目标,甘肃的“风”点亮远方的“灯”,也有刘家峡水电厂的贡献。
离开中央控制室,记者进入电站建设初期开凿的导流洞。抬眼望,洞体上方开凿的岩石痕迹还清晰可见。
“这个导流洞,是建设者手握钢钎、洋镐、柳筐这些简易工具开凿出来的。当时,每天最大进度可掘进4米。”听着胡素鸾的讲解,记者们频频赞叹。
记者乘船驶向库区。过洮河入库口,眼前豁然开朗,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胡素鸾介绍,刘家峡库区湖面干净、水质优良,是兰州市第二水源地,每年向兰州市提供5.5亿-8.3亿立方米优质水源,让兰州人民喝上了放心水。
指着烟波浩渺的远方,胡素鸾说,那里还有养殖区,是甘肃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在更远方的库区末端,还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也是一处旅游胜地。
如今的刘家峡水电厂形成了以发电为主,兼具防洪、灌溉、防凌、调峰、养殖、航运、旅游、供水等综合功能,担负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光荣使命。
走出刘家峡水电厂,记者们感慨连连。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田野表示,甘肃省政府新闻办把新闻发布会开到生产一线的这种形式,是一种创新。它让发布的信息可视可感可知可查,促进传播效果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让中国故事越讲越活。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沉浸式新闻发布会,新颖生动、感受深刻。通过采访,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要继承和弘扬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工作,奋力奔跑。”
一场沉浸式新闻发布会,让记者遇到了更美的刘家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11年03月01日全国两会:建议将刘家峡作为兰州第二水源地
- 2010年10月12日冲沙清淤 刘家峡泄量加大
- 2010年02月01日政协委员建议兰州可直接取水刘家峡水库
- 2009年02月20日超级“刘家峡”初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