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政务  >  政策解读

山河锦绣 甘肃岁月正芳华

 2024/06/14/ 14:36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王宇晨 王梓潼 付诗冉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宇晨 王梓潼 付诗冉

  6月13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甘肃专场在北京召开。

  甘肃,因敦煌闻达于世界;但甘肃的魅力,绝不止于敦煌。

  今天的陇原大地,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广阔前景——

  “1.18万亿”“连续7个季度经济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建立全域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 “年均增长8.9%”“520亿千瓦时”“追风逐日、风光无限”“公祭伏羲大典”……

  这一组组数据、一份份“答卷”,是甘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生动实践。

  看经济 甘肃奋起直追攀高峰

  参加本场发布会之前,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关注的是,近年来,甘肃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是,地处西北的甘肃,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当地生产布局?”他感到好奇。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陕西,南接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段。近年来,陇原儿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成绩取得殊为不易。近年来,甘肃始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引,做好“五量”文章,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积蓄动能、增强后劲。

  甘肃立足自身优势,大抓产业,大抓项目,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18万亿元。

  面向全国大市场,想要做出一道甘肃“好菜”,唯有备足佐料,用心烹饪,才能引商而来,让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投产。

  甘肃持续深化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投资410亿元的浙江巨化集团硅氟新材料项目落户“石油老城”玉门,刷新了甘肃工业项目的投资纪录。

  “看好甘肃、投资甘肃”不再是一句口头语,而是变成了实打实的项目签约落地。

  “立足实际,提升自身竞争力,不断寻求发展……原来你是这样‘拼’的甘肃。”王锦涛在本场发布会上找到了答案。

  在提高质量上,甘肃集聚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一院三所”、兰州生物所等优质科创资源。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在重离子物理、生物医药和冰川冻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再看对外发展,地处丝绸之路的甘肃,自古以来便有着开放的DNA。回顾历史,商旅集散,文化相融。近年来,甘肃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目前,累计开通运营国际货运班列线路21条,线路已覆盖到欧洲、亚洲、非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到外贸总值的70%以上。

  如今的甘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最大机遇”,主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

  重民生 甘肃多措并举出真招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甘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过去,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如今,陇原大地“苦甲不再”“苦尽甘来”。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的深沟掌村,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土房房里住,土炕炕上睡。”老人们嘴里常念叨的一句顺口溜,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生活环境。

  交通改善、房屋翻新、环境美化……时光飞逝,党的十八大以来,深沟掌村顺利脱贫摘帽,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加到2023年的12107元,年均增长8.9%。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甘肃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创建,每年分区分类认定省级和美乡村100个左右。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戈壁滩上种蔬菜、玉米种子半边天、道地药材很地道,“甘味”农产品走红出圈。

  幸福是什么样?

  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幸福无外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何义民老家在临夏州东乡县龙泉镇何汪村一社,整社只有15户人家。

  过去,全家种着10亩地,养了十几只羊。每次遇到降雨天气,都会提心吊胆、躲雨避灾。2003年建成的几间土坯房,摇摇欲坠。每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墙体还会出现裂缝。

  2022年,东乡县全面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包括何义民在内的何汪村一社所有群众,陆续搬到城镇开始了新生活。“总价48.5万元的房子,我只花了3万元。”何义民一家搬到了东乡县达板镇安置点。

  “比起过去,住得舒服干净又踏实,日子美得很。”何义民说。

  民生无小事。针对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的实际,甘肃对受灾害威胁较重6类区域内的群众,实施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已有7.86万户、28万名群众远离了危险、搬出了安全、搬进了幸福。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面,甘肃坚持把握好尊重群众意愿和确保工程质量两个原则,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收入同样迎来稳步增长。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增速居全国第2位。

  生态方面,甘肃亦有“蝶变”。如今,黄河甘肃段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大见成效。过去三年,甘肃完成国土绿化2952.05万亩,2022年和2023年国土绿化面积均居全国第2位。

  谋发展 甘肃多元布局勇突破

  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在于多元化布局、持续性发展。

  文旅是甘肃的重头戏。今年3月,天水麻辣烫凭借其色泽鲜艳、香而不辣、糯而不腻的独特风格走红网络。

  美食承载着一片土地最质朴的情感,美味征服人们味蕾的背后,更是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

  这里,有王维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景;有《诗经·蒹葭》里古人的爱意绵绵;有敦煌石窟里“曼妙身影”讲述千年丝路上的故事……上下五千年,目之所及皆是历史过往;东西三千里,手之所触尽为钟灵毓秀。

  有人说,甘肃藏在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里,不来这里,就无法体会到这里的诗意浪漫。

  这片土地上,拥有除海洋和岛礁以外的所有地貌类型。

  丰富的资源紧握在甘肃手中。如何走好资源大省到文旅强省的这条路?发布会上,甘肃明确了今后的方向:

  ——坚持不断深挖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让资源“活”起来,让更多游客感受到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不断衍生“文旅+”新业态,创新旅游业态,吸引更多人来甘肃享受多元化、高品质的旅游体验,让业态“多”起来。

  不仅做强文旅产业“软实力”,甘肃在新能源产业这个未来发展的“硬通货”上同样下足了功夫。

  地处西北的甘肃,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这为甘肃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十四五”以来,甘肃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占比居全国第2位;陇电外送区域扩大到25个省份,年外送电量超过52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到近一半。

  未来,甘肃依旧潜力无限。正如发布会上提出,下一步,甘肃将持续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扩规模、畅通道、兴产业、促消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陇原“风”“光”点亮万家灯火,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

  此外,甘肃还积极让传统产业“发新枝”,让新兴产业“生强枝”。全省规上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6%以上,工业投资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国前列。立足矿产资源大省,发挥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首的优势,全面提高矿产资源供给质量……

  面向未来,甘肃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章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